中国减碳目标:截至 2025 年已取得哪些进展?
过去五年,中国在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和能耗以及扩大可再生能源网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展望2030年及其首个关键气候承诺,我们将评估中国目前在碳排放目标方面的进展,并探讨有助于其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最新政策发展。
2025年是中国实现其第一个主要气候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中点。自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的“双碳”承诺,即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以来,中国在将碳排放与GDP增长脱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寻找商业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稳步发展的经济持续增加能源需求,从而推动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即便该国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正在大幅扩张。未来五年,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绿色转型投资,才能逐步摆脱对这些碳排放能源的依赖。这将要求所有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重污染行业和企业的参与。
随着中国继续向无碳经济转型并将目光锁定在2030年,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规,旨在加速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对高碳排放行业的监管。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中国在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探讨影响其低碳转型下一阶段的政策和监管格局的最新发展。
中国碳排放和能源目标的进展
五年来,中国不断强化碳减排和能源消耗目标,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设定了具体目标。
包含切实排放和能源目标的更广泛的政策文件包括:
- “十四五”规划(2021年):设定2021年至2025年的目标。
- 《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行动计划(2021年)》(“2030年行动计划”):设定了2025年和2030年的目标。
- 《2024-2025年节能减碳行动计划(2024年)》(“2024-2025年行动计划”):设定2024年和2025年的目标。
总体而言,过去五年,中国在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量(衡量绿色经济的两个关键指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8%,超额完成了《2024-2025年行动计划》设定的2.5%的降幅目标,较2023年0.5%的温和降幅有显著改善。2024年,碳排放量也下降了3.4%,略低于3.9%的目标。
新冠疫情以及2021年的严重能源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短期碳排放和能源目标。这些事件导致政策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复苏,并增加化石燃料产量以巩固能源安全。因此,中国很可能无法实现“十四五”规划的一项核心目标。
具体而言,排放和能源削减的进展速度表明,中国可能无法实现其更广泛的五年目标,即在2020年至2025年期间分别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13.5%和18%。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当年能源强度降低3%的目标。然而,根据Carbon Brief的分析,这一数字表明中国将无法实现其五年能源强度降低目标。
能源消耗和减排目标 | ||||
指标 | 2024 | 2025 | 2030 | 最新成果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同比下降2.5% | 较2020年水平下降13.5% | 不适用 | 同比下降3.8%(2024年)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 同比下降3.9% | 较2020年水平下降18% | 较2005年水平下降65% | 同比下降3.4%(2024年)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情况* | 同比下降3.5%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重点区域和行业节能减排标准煤 | 5000万吨 | 5000万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重点领域和行业二氧化碳减排 | 1.3亿吨 | 1.3亿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可再生能源的增长
尽管在降低总体碳排放和能源强度方面遭遇挫折,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部署方面仍取得了显著进展。过去十年,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张使中国提前多年实现了多项可再生能源目标。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3.73亿千瓦,同比增长23%,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86%,已远超“十四五”规划设定的“不低于50%”的目标。此外,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累计达18.89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6%。
中国还提前六年实现了太阳能和风电装机总量目标。2024年,风电和太阳能装机总量达到14.1亿千瓦,超过了2030年12亿千瓦的目标。
可再生能源目标 | ||||
目标 | 2024 | 2025 | 2030 | 最新成果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 18.9% | 20% | 25% | 17.9%(2023年) |
非化石燃料能源发电占比 | 不适用 | 39% | 不适用 | 36.3%(2022年) |
新建渠道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 | 不适用 | 不低于50% | 不适用 | 86%(2024年)* |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 | 不适用 | 不适用 | 12亿千瓦 | 14亿千瓦(2024年) |
水电装机容量 | 不适用 | 2021年至2025年增加约4000万千瓦 | 不适用 | 6268万千瓦(2021年至2024年)1 |
新能源储能装机容量 | 不适用 | 3000万千瓦 | 不适用 | 7376万千瓦(2024年)2 |
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 | 不适用 | 不适用 | 1.2亿千瓦 | 5869万千瓦(2024年)3 |
*可再生能源占新增装机容量的比例。 |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扩张,整体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化石燃料发电量也持续增长,即便可再生能源在新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扩大。2015年至2024年间,包括煤炭、天然气、石油和废弃物燃烧在内的火力发电量从4.3万亿千瓦时增长至6.4万亿千瓦时,复合年增长率略高于4%。就绝对发电量而言,可再生能源仍然相形见绌,到2024年,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1.43万亿千瓦时、4509亿千瓦时、9970亿千瓦时和8390亿千瓦时。
尽管如此,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增速已远远超过火电。2015年至2024年,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0.2%、18.3%和35.7%。
此外,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9%,达到约3.46万亿千瓦时,约占总发电量的35%。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83万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27%。这相当于2024年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的总量,远高于2024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总量(约1.5万亿千瓦时)。
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扩张为中国未来五年加速脱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清洁能源更多地融入电网,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支持中国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同时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投资。
新政策和法规
从能源消耗转向碳减排
近年来,中国已开始将其核心脱碳战略之一从关注能源消费总量削减转向关注碳排放总量削减。在这一转变下,中国将从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为目标的“能源消费双控”机制,转向以控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为重点的“碳排放双控”。
202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这一转型的官方计划,该计划将在“十五”规划期间(2026年至2030年)实施。这将需要建立各种监测和评估机制,例如碳评估和考核制度、行业碳控制机制、项目碳评估机制、碳排放核算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以及产品碳标签认证制度等。
根据该计划,中国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碳排放控制系统转换的第一阶段。届时,中国将推出行业碳核算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并启动定期更新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同时,政府将提高测量、统计和监测能力。
节能减排计划
2024年5月发布的《2024-2025年行动计划》在“十四五”规划即将结束之际,强化了中国对“双碳”目标的承诺。随着2030年的临近,该计划强调了紧迫性和针对性干预,尤其是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高排放行业。寻找商业支持
该计划为这些行业设定了具体的能源效率和减排目标,并概述了更广泛的国家目标,包括上述的总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以及非化石燃料能源占比的提高。该计划的重点是通过加强消费控制和逐步淘汰低效燃煤设备来减少和替代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同时,该计划还推广天然气的清洁利用,并鼓励开发可持续航空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燃料。
中国为扩大非化石燃料发电设定了更为雄心勃勃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非化石燃料发电占总发电量的39%左右,高于2022年的36.2%。这一增长将来自陆上和海上风能、太阳能、水电、核能和生物质能。
该计划还优先升级基础设施和技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吸收和利用率。措施包括建设大规模清洁能源输电线路,增强电网灵活性,以及部署微电网、虚拟发电厂和车辆到电网系统等创新技术,以支持更具弹性和低碳的能源网络。
碳标准
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国家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提出了国家气候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和目标。
《方案》提出了构建国家气候变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旨在通过提高标准化、制度化、系统化水平,增强中国应对气候挑战的能力。该方案旨在通过以下三个主要领域,为气候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基础能力标准:涵盖基础标准与指南(如通用术语、符号、分类代码,标准研制技术指南,气候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及数据披露实践),温室气体核算标准、核查与监测。
- 减缓标准:包括气候行动要求、市场机制、排放标准、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管理、评估方法、技术管理指南等。
- 适应标准:涉及气候观测与预报、影响与风险评估、适应行动、相关技术、适应效果评估等。
该计划总共详细列出了15个二级标准和45个三级标准,明确了每个标准的作用,并优先制定和修订标准,以支持中国正在进行的气候战略。
生态环境法规草案
2025年4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了《生态环境法典(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13日。这部浩瀚的立法——共包含1188条——代表着中国一项重大的立法和政治努力,旨在系统地整合中国现有的环境法律,形成一个全面的法律框架。该法典分为五个部分: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法律责任和附则。
绿色低碳发展部分的第四章主要关注气候变化,涵盖减缓和适应两方面。该章阐述了广泛的原则和框架,包括政策方向、管理体系、协调机制、地方政府责任、气候监测、数据共享、生态系统服务和技术支持。
本章节中,“减缓气候变化与碳达峰和碳中和”一节意义重大,明确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具体法律要求,包括:
- 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强度双控;
- 建立严格的碳核算和排放统计制度;
- 管理产品碳足迹以追踪生命周期排放;
- 建立和规范碳市场交易机制,包括强制碳交易和自愿减排计划;
- 增强生态系统碳汇,通过自然碳吸收来抵消排放。
同时,关于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部分概述了增强抵御气候变化影响能力的战略和要求。该部分要求制定国家和地方适应行动计划,并针对易受气候风险影响的重点区域和行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该部分呼吁建立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强调防灾减灾工作,同时评估与气候相关的健康风险,以保障公众福祉。
展望未来:中国的碳排放和能源目标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随着中国迈向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碳排放和节能减排的监管环境将愈发严格。根据近期政策趋势,碳核算、排放评估以及更广泛的环境合规标准和法规将不断扩展,这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企业的合规负担。因此,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碳排放和环境标准,提升碳核算能力,并根据新的要求调整运营。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正在积极筹备将于2026年初开始实施的“十五五”规划的政策框架和目标。预计即将出台的规划将引入更多目标,以确保中国继续履行其2030年气候承诺。因此,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强烈建议企业积极转型至绿色能源,完善碳核算体系,并投资清洁技术,以应对监管变化。与此同时,对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排放控制的日益关注,为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环境保护、储能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对于立志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低碳经济中蓬勃发展的企业而言,及早适应和创新至关重要。